如梦令
宋 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,
浓睡不消残酒。
试问卷帘人,
却道海棠依旧。
知否,知否?
应是绿肥红瘦。
李清照存世如梦令仅有两首,之前赏析的“争渡、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”是其一,另外一首便是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这首。同样都是李清照早期少女时期的作品,这一首更加知名。后人推断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年龄大约在十六岁左右。李清照是十八岁的时候与丈夫赵明诚喜结良缘的。李清照早期的生活是十分悠闲雅致的,生活里颇多闲情逸致。中国古典文学里,惜花伤春是个长盛不衰的主题。历代文人墨客围绕惜花伤春这一主题,都进行过大量的文学创作,李清照也不例外。那我们就来看一看,一个十六岁芳龄少女,面对惜花伤春这一主题是如何巧妙创造的吧。

“昨夜雨疏风骤”开篇一语似娓娓道来,交代了时间是昨夜,天气状况是雨疏风骤,疏字表明雨量不是很大,骤字显示风力很猛,文化大家周汝昌先生说,此处疏字亦有“狂”义。属雨借风势,为疏狂。“浓睡不消残酒”此句可以看出李清照昨晚喝酒了,而且喝的不少。一夜浓睡宿酲未消,浓字体现了喝酒喝的很多,昨夜睡的很实。两句话已经展现出本词曲折之妙。正如杜甫诗云:“不如醉里风吹尽,可忍醒时雨打稀。”昨夜饮酒,沉睡一夜,风雨交加之后,早晨天朗气清,丫鬟来卷帘,李清照残酒未消,拥衾未起,“试问卷帘人”将一夜内心悬悬之事,问于身边的丫鬟侍女。清照关心何事呢?问了侍女什么事呢?我们没有在句子里直接看到李清照的提问,但是我们从侍女的回答里看到了李清照的问题,也提示出了,李清照为何昨夜饮酒。侍女回答“却道海棠依旧”,李清照问的是外面海棠花经过一夜的风雨摧残,状态如何。李清照惜花情愫造就了她的敏感细腻的笔触。其后期创作的《残花》感情更加强烈。李清照因为不忍看到盛放的海棠花被风雨摧残,惜花而悲,借酒消愁,隔天晨起,一个试问的试字,把那种既不忍心知道答案和又想知道海棠花状态的矛盾心里点明。与宋之问《渡汉江》中“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而“却”字又体现了侍女不知道李清照这种复杂矛盾的心里,也表明侍女不太关心这海棠花,经历风雨之后的样子。因而回答海棠依旧。侍女不关注、不关心海棠的盛衰,在侍女眼中,海棠可能永远是海棠。海棠花不会寄留着她的情愫。那么李清照对于侍女这种粗心或者不关心海棠的近乎随意回答的“海棠依旧”进行了回复。“知否、知否”连用也是有强调和语气强烈的作用的,显然侍女的回答并没有点中李清照的真实内心期许。李清照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想法,“应是绿肥红瘦”,“应是”两个字表明,李清照对究竟到底是不是绿肥红廋也不是很肯定。他推测海棠花经历风雨按道理应是红花少了许多,绿叶更显,但我们仍可以看出,李清照仍然希望海棠依旧的内心期待。此处又是一种矛盾的心境。用“肥”和“瘦”来表现花少叶多,可以看出李清照语言锤炼功力。全词字数有限,但层层曲折,非一般笔力构思所及,李清照早期的创作才华已经透露出一代词宗的底蕴。
说道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海棠花,大文豪苏轼有句“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”,我们可以看出海棠花深得人们的喜爱。人们盛赞海棠花为“百花之尊”“花中神仙”。诗经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有诗曰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;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;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李,报之以琼玖;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”诗中的“木瓜”、“木桃”、“木李”全都是属于海棠类的植物,它们在古时候常常被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。人们喜爱海棠花历史悠久。川端康成散文《花未眠》也提到了海棠花。海棠花虽美却无香,这也成了古人的一大恨事。
全词字数虽少,但人物,场景,剧本对话,内心刻画等样样不少,李清照谋篇布局,运笔之精妙让人叹服。《蓼园词选》云:“短幅中藏无数曲折,自是圣于词者。”确实是宋词一代大家。由于本篇过于著名,精彩斐然,仍然建议全文背诵。